发布

2017年建筑企业唯有转型,才能实现华丽转身

2017-06-02 14:54:28

    建筑业的每一轮重大变革,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众所周知,如今的建筑市场非常的庞大,竞争压力也很大,怎么样才能做到更强呢?360建筑网小编认为,当前环境下,建筑企业唯有精准定位、尽快转型,才能实现华丽转身,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能,彷徨等待只能意味机会丧失,也终将成为时代的弃儿。

2017年建筑企业唯有转型,才能实现华丽转身.jpg


一、统一的全国建筑市场即将形成

    2015年9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若干规定》,对打破地方保护、建立全国统一建筑市场做了相应规定。《规定》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监督管理工作中,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直接或变相实行以下行为:

(1)擅自设置任何审批、备案事项,或者告知条件;

(2)收取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任何费用或保证金等;

(3)要求外地企业在本地区注册设立独立子公司或分公司;

(4)强制扣押外地企业和人员的相关证照资料;

(5)要求外地企业注册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

(6)将资质资格等级作为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区承揽业务的条件;

(7)以本地区承揽工程业绩、本地区获奖情况作为企业进入本地市场条件;

(8)要求企业法定代表人到场办理入省(市)手续;

(9)其他妨碍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行为。

《规定》出台后,各地方也出台配套政策推进全国市场的统一。

二、部分资质取消,市场准入与监管方式有望全面调整

1、部分建筑业企业资质已取消

120141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建市[2014]159 号),新标准对于原《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建建[2001]82号)中被取消的土石方、混凝土预制构件、电梯安装、金属门窗、预应力、无损检测、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等7个专业承包资质,在相应专业工程承发包过程中,不再作资质要求。

2)作为劳务资质改革试点的安徽省、西安市已全面取消了劳务资质,接下来有望劳务资质取消将在全国推广。

3)在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印发的《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修订完善企业资质标准,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减少资质数量。

2、社会信用等体系建立之时,或将是建筑市场全面放开之日

    2014年7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探索从主要依靠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实施市场准入,逐步转变为充分发挥社会信用、工程担保、保险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市场优胜劣汰。

三、营改增倒逼建筑企业管理升级

    2016年0323日,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建筑业也由此拉开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大幕!税率由营业税的3%调整为增值税的11%

    增值税制下企业的实际纳税额为销项税减去进项税,其核心是如何更多的、合法的取得进项票,形成可以抵扣的进项税,从而降低企业的实际所交纳的增值税。

    对于习惯于粗放化管理的建筑业,尤其是随处可见的联营挂靠经营管理模式,要取得足额、真实的进项票的难度是可想而知!在我们8月底组织的一次调查中,有88%的人员认为自己公司税负上升!其中,建筑企业管理粗放、取不到进项票是在导致税负上升的最主要原因,营改增将倒逼建筑企业管理升级。

四、PPP模式推动合作模式的变革

    PPP项目信息漫天飞舞。迄今为止,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的PPP项目数量达到了10000个,投资总额达到12万亿元。一个省推介PPP项目总投资甚至达到10000亿元,也有的一个地级推荐PPP项目总投资近1000亿元。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43号文,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政府支出全部纳入预算,通过平台公司大举负债建设成为过去时,地方政府举债被严格限制在地方债和PPP两条途径。而地方债主要用于替换到期债务,地方政府要搞新建项目,只剩下PPP这一条途径了,这也是各地政府对PPP热情高涨的原因。

    PPP是承包商未来新建工程项目的唯一主要来源,“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马云如是说。承包商要迎接后天的太阳,接PPP项目就是必须的。

五、招投标方式变革

    2017年22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互联网+”招标采购行动方案(2017-2019年)》。电子化招投标,今年就要实现!2017年,建立健全电子招标采购制度,依法必须招标项目基本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招标采购。

六、生产方式变革

    我国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将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建筑工业化方式转变。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超过40%,新建建筑执行标准能效要求比“十二五”期末提高2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

    虽然目前建筑工业化因成本和技术稳定性等因素推进缓慢,但有三点原因,决定建筑工业现代化终将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1、建筑工业化随着技术的稳定成熟,成本会进一步的降低。

2、人口红利的消失,6070后老一代建筑工人随着年龄增长,退出建筑市场后,建筑业若不转型建筑工业现代化生产,将面临无工可用,同时企业的用工成本也将进一步提高。

3、经济发展理念的改变,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将加强资源保护,环境治理,以创新为第一发展动力,据统计建筑运行能耗+建造能耗合计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50%,政府必将通过提高相关资源价格的标杆进行调控,以减少总能耗,这样也势必导致建筑传统生产模式成本的上升。

    传统生产方式的成本上升与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成本下降,这是不可扭转的发展趋势!两者终将在某个时间点相遇,当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下的成本低于传统生产方式时,也是建筑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大面积取代建筑传统生产方式的时间点。 

七、承包模式变革

         2016年5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层面,全面规划引导工程总承包市场的发展。从国际市场看,工程总承包也是一种主流模式,目前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必将加快工程总承包市场的发展。

八、管理工具的变革

    (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BIM)推进目标做了明确的阐述:

1、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

2、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

    对如何实现目标,《指导意见》中拟通过七大措施,这七大措施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有两点与建筑业企业和相关人员息息相关:

1、通过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工程创优评优、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评价等工作激励建筑领域的BIM应用;

2、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关于BIM应用的相关培训,在注册执业资格人员的继续教育必修课中增加有关BIM的内容。

    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建筑企业转型为何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面对新政策、新市场、新技术、新机遇,建筑企业需要六个方面转型,实现新发展。

1、经营模式转型:面对营改增、资质淡化和新监管方式,传统的一脚踢的联营挂靠终不是长久之计,企业需要从联营向自营或相对于自营的联营模式转型;

2、管理模式转型:自营模式需要建筑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决定企业从联营挂靠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

3、区域范围转型:面对即将到来的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和“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建筑企业需要从区域市场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转型,从大中型城市市场向城镇市场转型;

4、承包方式转型:建筑市场将会出现大者越大、强者越强的竞争格局,每个企业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要么你做很大,要么你在某一领域做的很强,这决定建筑企业需要从施工总承包模式向工程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两极转型;

5、项目角色转型:面对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缺钱现状和大力推动PPP模式的背景下,施工企业需要从单一施工角色向投融资+施工双重角色转型;

6、生产方式转型:传统生产模式成本逐渐上升,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成本逐渐下降,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终将取代建筑传统生产方式,这决定建筑企业必须从传统生产方式向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型,这是没有选择的,但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点。

          



上一篇
客服电话:18255147301(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