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注册电气工程师们不要老想着挂证,看看光源新技术

2020-02-21 20:24:49

注册电气工程师作为行业内的最高执业资格证书,应作为行业新技术的推动者,让我们先把证书挂靠的事放放,看看照明行业的新光源吧,光源及光技术行业是惊喜不断,技术一个比一个牛,下面,360建筑网小编将最近出现的十大新技术一一盘点,看看哪个更牛!

LED光在3D打印中的应用技术.png

LED光在3D打印中的应用技术

不久前,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全新的3D打印技术,可以改变打印对象的化学结构和多种3D打印对象的化学链接。该技术可以大大扩展使用3D打印创建的对象的复杂程度。

3D打印对象的化学结构.png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发现,他们可以通过使用LED光技术,改变3D打印对象结构的属性,包括它们的刚强度和疏水性。可研人员通过添加特殊类型的单体,化学家也能够使材料响应于温度膨胀或收缩。除此之外,还能够通过在互连区域上照射光来熔化多个3D打印物体。可研人员说,这个特定的技术可以用来创造巨大的、化学稳定的3D打印结构,但是拥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中科院成功研制全球最亮的极紫外光源

今年115日,有中国科学院研制的大连光源,发出全球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激光脉冲产生的光140万亿个子,一跃成为世界上最亮并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png 

在这样的极紫外光照射下,区域内几乎所有原子和分子都无处遁形。因此,大连光源应用潜力巨大,简直是黑科技中的明珠,可被用于观测与燃烧、大气以及洁净能源相关的物理化学过程。

王恩哥,中科院副院长,据他介绍说,这是中国科学院乃至全世界又一项具有极高显示度的重大科技成果,装置中100%的仪器设备均由我国自主研发,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只能在后面追赶,将大大促进我国在能源、光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制备出全无机钙钛矿绿光LED

近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材料物理实验室史志锋副教授等人与吉林大学合作,在新型钙钛矿基发光器件方面取得新进展,成功研制并生产出出高效稳定的全无机钙钛矿绿光LED,该器件表现出非常优异的工作稳定性。

 对于钙钛矿LED而言,工作稳定性是限制其走向实用化的关键。而目前已报道的钙钛矿基LED均是采用有机或聚合物材料作为电荷注入层,其本身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器件在大电流下的长时间工作。史志锋等人创新性地采用无机氧化物半导体作为电荷注入层,首次制备出基于CsPbBr3量子点的全无机异质结构(p-NiMgO/CsPbBr3/n-MgZnO/n+-GaN),该器件的亮度可达3809cd/m2,外量子效率约为2.39%。更重要的是,该多层异质结构器件在无封装、空气环境条件下,可在直流驱动下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其工作稳定性要大大优于采用传统聚合物材料(如PCBM、PEDOT等)作为载流子注入层的钙钛矿LED。该器件结构既可以充分发挥CsPbBr3量子点材料高光学增益的独特优势,又能结合Zn(Mg)O、Ni(Mg)O系薄膜材料工艺成熟、导电稳定和结晶特性良好等优点,对于新型钙钛矿LED的研制及其电致发光的物理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全无机钙钛矿绿光LED.png

黄维院士科研团队的最高效钙钛矿LED研制成功

从南京工业大学获悉,江苏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黄维院士、王建浦教授团队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创新性地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多量子阱结构的钙钛矿LED,其器件效率和稳定性远超国际同行报道的其他钙钛矿LED。

高效钙钛矿LED.png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兼具有机和无机半导体材料的优势。针对二维钙钛矿材料发光效率低,三维钙钛矿材料成膜性和稳定性差的问题,黄维院士团队创造性地采用溶液加工方法将无机LED中用于提高器件发光效率的量子阱结构引入到钙钛矿LED中,开发了具有多量子阱结构的钙钛矿发光材料,兼具二维钙钛矿材料成膜质量高和三维钙钛矿材料发光效率高的优点。利用这种维度可调的多量子阱钙钛矿材料,创造了目前钙钛矿LED能量转换效率的世界最高纪录。该工作为钙钛矿材料及其在发光领域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有望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未来实现产业化。

爱尔兰廷德尔国家研究所设计金字塔形量子点LED,量子计算领域将迎来新突破

日前,爱尔兰廷德尔国家研究所(TyndallNationalInstitute)的研究人员采用可扩展且兼容于代工厂的微影技术工艺,设计出金字塔形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LED),可望为量子运算产生作用与状态相关联的纠缠光子。 

金字塔形量子点LED.png

创新之处在于设计了一个可伸缩的电动量子点阵列,其采用了易于获得的材料和传统的半导体制造技术。该方法能够实现纠缠光子源位置的直接获取。该方法的关键技术在于量子点的位置控制和大规模制造技术,它们的发展将促进支撑量子计算技术更广泛使用。

俄亥俄州立大学开发出全新纳米薄膜技术,深紫外LED引来大面积应用时代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工程师们开发出了一种柔性、轻量、基于LED的深紫外薄膜原型。它能够包覆在物品上,然后特别有效地杀死有害微生物。研究人员称,这项技术未来有望商业化,带来价格更低、重量更轻、对环境也更友好的深紫外LED。

深紫外LED.png

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们,使用了基于分子束外延方法的全新纳米薄膜技术。借助半导体行业的生长方法(分子束外延),他们在上面培植了一片紧密的铝氮化镓线(其高度在200nm、直径在20-50nm左右),然后用钛、钽材料制成柔性导电纤维。研究人员在测试中发现,在向纳米导线施加电流时,其发出的光线和在生硬的单晶硅上一样亮。

 韩国可隆集团的织物OLED显示技术获得突破

近期,韩国可隆集团KOLONGlotech株式会社联合韩科院研发了一种能够在织物上集成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技术,该技术应用后我们就能够直接在衣物上看到各种信息显示,真正的可穿戴技术。

集成OLED.png

研发团队在ChiKyung-chul教授的带领下,制作出像玻璃板一样的平面型纺织物,同时不会失去纺织物该有的柔韧性。这种平面型纺织物比相同厚度的塑料基材更柔韧。在这一基础上,该团队成功通过真空热沉积工艺在纺织物上形成OLED。他们使用了“多层薄膜封装技术”(Multi-layerthinfilmencapsulationtechnology)来防止水分和氧气渗透到OLED中。研究发现,以这种方式开发的纺织物OLED具有超过1000小时的寿命和大于3500小时的空闲寿命。

为了完成全新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发,科研团队仍需进一步寻找更好的布料,这些布料必须具备光滑、细致的表面,具备良好的透气和散热性能。并且尽管布料会内置显示屏幕,但绝对不能影响其柔软、舒适的特性。

美国的LED灯具公司发布“零蓝光”智能灯泡

在CES2017上,美国的LED灯具公司Soraa带来了旗下首款智能灯泡Helia,其“夜间模式”与市场上竞争的智能灯制造商的灯泡截然不同。Helia灯泡使用紫色LED代替蓝色,而不是限制蓝色光和发出黄色色调。

Helia使用紫色LED替代了蓝光LED,可以实现蓝光的「零排放」。根据Soraa官方介绍,即使Helia灯泡发散淡白色(softwhite)光时,蓝光的数值也几乎为0,这是普通LED无法实现的。

 

“零蓝光”智能灯泡.png


Helia可以按照时间规律控制LED的效果,当然你也可以在app内手动调节,让它匹配你的作息规律。还支持拓展模块(SmartSnap),例如你可以为它配备一个人体监测传感器,当它检测到有人来到房间时会自动开灯。需要注意的是,当你购买多个Helia后,它并不是利用Wi-Fi、蓝牙或其他传输协议进行联动,而是通过现有的电力网络进行通信,因此它也具备未来与更多IoT设备联动的能力。

 华裔研学者再美国研发出世界首个单晶全彩LED

近日,南加州OstendoTechInc.所属磊晶实验室(OstendoEpiLab.)研发出世界第一个全彩LED,发明人为两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学人陈志佳与叶亚川。他们使用氮化镓材料研发出三种特殊的量子结构,可以发出三种不同颜色的光,可以独立射出也可以混合发射。由于LED有省电和寿命长的特性,采用全彩LED制成的全LED显示器,将可能取代目前使用的液晶技术(LCD),甚至超越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

单晶全彩LED.png

该项计划主持人陈志佳博士说,用氮化镓材料制成蓝光或绿光LED已是成熟技术,但制成红光LED则非常困难,他们不但是世界少数能达到此一目标的团队,且是唯一能够将三原色光集中在一个小器件上,并能随意取用其中任一颜色,如果加上电路的适当调配,更可以混合出无数多种颜色光,画面品质将更加漂亮。

中国台湾大叶大学研发新型LED灯具,用电量成本将断崖式降低

中国台湾大叶大学(Da-YehUniversity)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李弘彬副教授与盛威光电公司合作开发新型LED灯具,不仅低眩光、散热佳,灯泡用量也只要一半,相关技术获得台科技部补助,并通过专利申请。

新型LED灯具.png


材料系李弘彬副教授指出,他们利用倾斜与反射的设计,让LED光透过铝板反射为雾状光源,亮度与传统相同,但光较柔和,改善了刺眼与眩光问题。这个新型灯具的LED排列不像过去那么紧密,可减少二分之一的灯泡使用量,不仅更环保,灯泡间距的扩大也让导热面积变大,散热效果更好,能降低高温造成的LED耗损,延长灯具使用寿命。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离不开工程设计人员的推广和应该,注册电气工程师们,电气技术的革命就靠你们了。


上一篇
客服电话:18255147301(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