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房地产企业不玩了,下游设计施工企业怎么玩?

2017-04-27 13:26:50

目前,很多房地产企业都纷纷调低了地产业务在公司的业绩比重,房地产企业纷纷转型,万达改玩体育、娱乐产业。soho向互联网靠近、万科、保利、华润这些房地产行业的巨无霸也是都不约而同的调整的了公司战略。房地产企业作为设计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的业务源头,这些企业不玩了,下游企业怎么生存,下下游的工程师怎么过。现在除了注册岩土工程师挂靠价格可观以外,其他专业的证书挂靠市场行情并不好。这些下游产业,下下游的工程师群体该如何转型升级?

2017年初,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宣布,万达商业向轻资产转型成功,“万达商业2020年以后原则上不再搞重资产,全部为轻资产。除了万达城配套的住宅外,万达原则上也不再新增住宅开发” 。那么,以万达为代表的一系列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转型,对于建筑设计企业而言将意味着什么?

近两年来国内知名房地产商纷纷探索转型发展之路

保利采用“一主(房地产开发经营)两翼(地产金融+社区服务)”的业务板块布局;万科提出“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的概念;恒大凭借业界领先的土地资源获取能力和成熟的项目开发成本控制体系全方位进入省会城市;华润将“精准投资、卓越运营、变革创新”定为业务拓展的战略指导思路……

大多数建筑设计企业将业绩下滑归因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积极性。比较而言,大多数建筑设计企业变革发展的步伐跟不上房地产商的节奏。很多设计企业沉湎于“十二五”期间高投资下的黄金时代,将以往的成功经验套用在供给侧改革的新时代。当遇到业绩下滑时首先考虑的是员工积极性的问题,寄希望于通过加大内部激励力度来提高业务量。

品牌、文化和价值观才是设计企业业务下滑的本质原因

【品牌层面:业绩≠品牌、个人品牌≠企业品牌】

很多设计院品牌的建立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国有建筑设计院基本上以做公共建筑为主,揽活儿主要看业绩,而业绩≠品牌,业绩好只能说明同类型项目做的多,不能说明做得好、做得精。

所以,很多国有大院方案能力退化,达不到客户的要求,沦为画施工图的队伍,在大型房地产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下,议价能力非常弱。

而民营设计院,大多数是由个别方案能力强的设计师创建,揽活主要看个人品牌,而个人品牌≠企业品牌。单靠个人品牌业务规模难以突破限制。

【文化层面:固守以往成功经验,缺少思变的文化基因】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产业链的概念是近年来才逐渐形成,对于前端的投融资,后端的运营维护更是模糊。很少能从顶层思维的角度来对工程设计建设环节进行前瞻性、战略性思考。

对于设计师而言,往往局限于设计图纸里,缺少对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了解,更不用谈前期的项目策划和后期的项目运营。如果说建筑设计企业管理者大多数是“唯设计论者”;那设计师大多数则是“唯技术论者”。

【价值观层面:方案创作能力的不足反映的是设计企业价值观的缺失】

建筑设计作品往往凝结了设计从业者的价值取向。笔者观察,方案创作能力不足基本上是国内大多数设计企业的通病。

很多企业反映:

“代表城市品牌的公共建筑项目首选国外设计公司,其次选北上广的设计公司,一听到是本地的设计企业,方案再好也不会选你。顶多让你做深化设计或是施工图”。“高档一点的住宅都会选国外或是北上广的设计公司,好的方案可以为销售加分。我们做的都是施工图设计,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但是活儿还越来越难接,价格越来越低”。而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在于企业的价值观。

行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品质让渡于进度,企业管理者疲于应付,没精力也没动力培养方案创作人员,做得精不如做得快;设计师普遍认为画方案不如画施工图来钱快。

而设计产品是引领城市发展理念、服务城市发展战略的,没有潜心研究哪来的技术含量?没有技术含量,谁会为你的技术买单?

万达商业地产的转型不一定能够启发到每一家设计企业,但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商不仅提出了转型的概念,更用实际行动落实了转型举措,用强有力的财务数据见证了转型的收益,也就是说当设计企业的客户已经在转型的道路上一路向前时,设计企业不应该仍然停留在“转还是不转”的纸上谈兵阶段,更需要结合中国工程设计行业发展趋势思考如何转型,并且落实到战略制定、年度行动和工作举措中。

当前方的道路一马平川,我们可以埋头赶路;但是当前方的道路已经出现了分歧点,甚至已经出现了障碍、坡地、陷阱,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边赶路边抬头看看前方的路。

 


上一篇
客服电话:18255147301(微信)